小动物静态暴露染毒系统专为科研人员对小动物进行吸入毒性研究、药物研发等实验而设计。该系统模拟特定的气体环境,让小动物在静态下吸入含有目标物质的气溶胶或气体,从而研究这些物质对小动物生理机能、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影响。适用于:小鼠,大鼠,豚鼠,兔子等动物。小动物静态暴露染毒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
一、系统组成
(一)染毒腔体
1. 材质与结构:采用透明耐高温材料(如聚碳酸酯)或不锈钢制成,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,可容纳多只小动物(如小鼠、大鼠等)。腔体内部尺寸根据实验动物体型设计,确保动物有足够活动空间且避免过度拥挤影响染毒效果。通常为圆柱形或方形,配备密封门或盖,门上设有观察窗和操作孔,方便观察动物状态及进行采样等操作。
2. 分隔装置:内部可设置多层不锈钢网格隔板或可拆卸式分隔栏,将腔体划分为不同区域,用于单独或分组暴露不同种类、批次的小动物,防止动物相互干扰或争斗,同时保证染毒气体能均匀分布到各个区域。
(二)气路控制系统
1. 毒气发生源:依据染毒物质的性质,可分为气体钢瓶直接供气(如二氧化碳、一氧化碳等压缩气体)、液态挥发气化装置(对于易挥发的液态毒物,通过加热或空气流动促使其挥发成气体,如苯、甲醛等)以及化学反应生成毒气装置(利用特定化学反应产生所需毒气,如某些固体与液体反应生成氯气等)。各类毒气发生源均配备精确的流量调节阀和压力表,以控毒气输出的速度和压力。
2. 气体混合室:由不锈钢或耐腐蚀塑料制成,内部装有风扇和导流板,确保进入的毒气与稀释气体(如空气、氮气等)充分混合均匀。混合室连接毒气发生源和染毒腔体,通过管道将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腔体内。
3. 流量控制器与阀门:采用高精度质量流量控制器(MFC),能够精确调节毒气和稀释气体的流量,实现不同浓度染毒气体的配制。阀门包括截止阀、球阀等,用于控制气路的通断,确保系统在正常运行、维护或紧急情况下能可靠地切断或开启气路。
(三)温度湿度调节系统
1. 温控模块:主要由加热元件(如电热丝、加热膜等)和温度传感器(如热电偶、铂电阻温度计)组成。加热元件分布在染毒腔体的外壁或内部特定位置,当腔体内温度低于设定值时,温控系统启动加热,使温度升高;当温度达到设定值后,停止加热,维持腔体内温度稳定。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腔体内温度,并将信号反馈给温控仪,以便精确控制加热过程。
2. 湿控模块:通过超声波加湿器或蒸汽发生器向腔体内引入水蒸气调节湿度。湿度传感器(如电容式湿度传感器、毛发湿度计等)持续监测腔体内湿度,当湿度低于设定范围时,湿控系统启动加湿操作;若湿度过高,则通过通风装置或除湿设备(如硅胶除湿柱)降低湿度,确保腔体内湿度始终保持在适宜范围内,满足小动物生存及染毒实验要求。
(四)监测与控制系统
1. 气体浓度监测仪:安装在染毒腔体内,采用红外光谱、电化学、光离子化等检测原理,实时监测腔体内染毒气体的浓度,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。一旦气体浓度偏离设定值,系统可发出警报并自动调整气路流量或采取其他纠正措施,保证染毒浓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。
2. 生理参数监测设备:配备视频监控系统,可实时观察小动物的行为、活动状态等;还可连接心电图(ECG)、呼吸频率监测仪等生理信号采集设备,通过植入式或非植入式传感器获取小动物的心率、呼吸频率等生理参数,以便研究染毒对小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。
3. 中央控制系统:以计算机为核心,集成专门的控制软件,实现对整个染毒系统的自动化控制。操作人员可通过软件界面设定染毒参数(如毒气浓度、温度、湿度、染毒时间等),系统自动按照设定参数运行,并实时显示和记录各项参数数据、动物状态信息等。同时,中央控制系统具备故障诊断和报警功能,当系统出现异常时,能及时提示故障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。
(五)废气处理系统
1. 吸收装置:采用酸碱中和、活性炭吸附等化学吸收方法或物理吸附手段,对排出的染毒废气进行处理。例如,对于酸性气体(如氯气、二氧化硫等),可使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吸收;对于碱性气体(如氨气),则用酸液吸收;活性炭吸附可用于去除多种有机或无机毒气。吸收装置内填充有相应的吸收剂,废气经过时与吸收剂充分接触反应,去除有毒成分。
2. 过滤装置:在吸收装置后串联高效空气过滤器(如 HEPA 过滤器),进一步过滤掉废气中的颗粒物、微生物等杂质,确保排放到大气中的气体符合环保要求,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。
3. 排风设备:选用耐腐蚀、防爆的排风机,将经过处理后的废气抽出并排放至室外。排风机的风量和风压需根据染毒系统的规模、废气产生量等因素合理选择,以保证废气能顺利排出,维持染毒腔体内气压稳定。
二、工作原理
(一)染毒前准备
1. 根据实验目的和方案,选择合适的小动物并分组,将其放置于染毒腔体的分隔区域内。
2. 检查系统的密封性、各仪器设备的连接情况以及电源供应等是否正常。
3. 通过控制系统设定染毒参数,包括毒气种类、浓度、温度、湿度、染毒时间等。同时,启动温度湿度调节系统,使染毒腔体内的温湿度逐渐达到设定值。
(二)染毒过程
1. 开启气路控制系统,毒气发生源产生的毒气与稀释气体按设定流量进入气体混合室,在风扇和导流板的作用下充分混合均匀后,由送气管路送入染毒腔体内。此时,监测系统中的气体浓度监测仪实时监测腔体内毒气浓度,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。若浓度偏离设定值,中央控制系统会自动调整气路流量或采取其他补偿措施,确保染毒浓度的准确性。
2. 在染毒过程中,温度湿度调节系统持续工作,维持染毒腔体内的温湿度稳定在设定范围内。生理参数监测设备同步采集小动物的心率、呼吸频率等生理信号以及视频监控系统记录动物的行为状态,这些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并进行存储和分析。
3. 随着染毒时间的推移,小动物在设定的温湿度和染毒浓度环境下暴露于毒气中,从而模拟实际污染或中毒场景,研究人员可观察到毒气对小动物的各种影响,如行为变化、生理功能紊乱等。
(三)染毒结束后处理
1. 当达到设定的染毒时间后,中央控制系统关闭气路控制系统,停止毒气供应。同时,启动废气处理系统,将染毒腔体内的毒气抽出并进行净化处理,使其符合环保排放标准后排出。
2. 打开染毒腔体的密封门或盖,取出小动物进行后续观察、检测或处置。对染毒腔体内部进行清洁消毒,清除残留的毒气、动物排泄物等污染物,检查各仪器设备是否有损坏或异常情况,为下一次实验做好准备。